福建物构所等合成新型近红外IIb区稀土纳米探针

发布时间:2023-11-27 09:20:05 浏览:274次

       乳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颇高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转移或远处转移。前哨淋巴结(SLN)是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术式。

目前临床常用的示踪剂如亚甲蓝、放射性核素及吲哚菁绿均只能示踪SLN而不能评估SLN的转移状态,仍需依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来诊断SLN是否有转移,但这是有创操作且有赖于病理医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微转移。更为严峻的是,有研究表明,约70%cN0乳腺癌患者SLNB病理结果为阴性。这部分患者完全可以避免SLNB,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亟需探寻无创精准评估SLN转移状态的新检测方法。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云团队与厦门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合成了新型近红外IIb区纳米探针ErNPs@POL6326,并基于该探针实现了在体实时识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望进一步降低淋巴水肿发生率(图1)。

该团队利用近红外IIb区发光的稀土下转换纳米颗粒作为发光元件,以肿瘤特异性靶点CXCR4的拮抗肽BalixafortidePOL6326)作为靶向元件,合成了新型近红外IIb区纳米探针ErNPs@POL6326。与临床常用的ICG进行对比,ErNPs@POL6326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及耐光漂白性,且分辨率更高,穿透深度更深。研究表明,ErNPs@POL6326在细胞及动物水平的实验提示该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同时,研究显示:针对高表达CXCR4的乳腺癌细胞系及荷瘤小鼠具有高度特异的肿瘤靶向性;在鼠源性及人源性乳腺癌SLN转移模型中可以实时精准识别转移淋巴结,其灵敏度分别为92.86%93.33%特异度分别为96.15%96.08%(图2)。

该技术方法克服了可视光、近红外一区及近红外IIa区荧光成像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低的局限性,实质性地提高了肿瘤成像信噪比和分辨率,可识别SLN宏转移,并可检测早期微转移。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目前,该团队正在加速这一技术的临床实践,期待未来能够为乳腺癌的早期精准诊疗决策的选择提供稀土方案。

 

消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10-62579648

电话:010-62579648 邮箱:yuwenping666@163.com
注册地址: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694室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1号楼509室
实验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东风街道岗北路2号院56号楼
北京中科纯金科技有限公司 © 2022-2023 京ICP备2022016013号-1

京公网11010802040045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