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关于“最后秒差距问题”的研究获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1978年至2022年的射电和高能X射线观测数据,发现了M81星系中心黑洞喷流存在短周期摆动和长达数百年的进动,并在射电和高能波段同时出现周期性光变。这为M81星系中央可能存在一个相距大约0.02秒差距(对应轨道周期30年左右)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候选体提供了观测证据。该成果为寻找单个纳赫兹引力波源和解决长期困扰星系并合领域的悖论——“最后秒差距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1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根据星系并合理论,两个星系由相距数千秒差距(parsec,pc)到最后并合形成新的星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逐渐向中央靠拢并辐射引力波,最终合并成质量更大的黑洞。通常认为,黑洞最终并合需经历三个过程——旋进、并合和铃宕。在上述过程中,超大质量黑洞是较快地并合还是长时间锁定在环绕彼此的约1pc间隔轨道上,尚未得到观测证实。这成为天文学家关注的难题即“最后秒差距问题”。因此,阐释“最后秒差距问题”,找到跨越由早期动力摩擦力牵引演化到引力波辐射阶段,也就是相距亚秒差距以内的超大质量双黑洞,是检验超大质量黑洞并合理论和验证极低频引力波预言的重要一步。
亚秒差距尺度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因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加之双黑洞系统的质量差异和吸积性质,天文学家很难直接观测分辨出两个黑洞。为探究“最后秒差距问题”,该团队通过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的超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发现M81喷流方位角存在一定周期的变化规律,并追溯和重新分析了来自美国甚大阵(VLA)、美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阵(VLBA),以及VLBA分别联合欧洲VLBI网(EVN)、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射电望远镜、美国绿岸110米射电望远镜、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及25米佘山射电望远镜等望远镜和观测阵列的长达40多年的射电波段观测数据。研究发现,M81喷流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不同于单个旋转黑洞常有的冷泽-提尔苓进动(Lense-Thirring precession),而是类似于陀螺仪绕中心轴旋转时表现出的短周期章动和长周期进动(图1)。这种现象与小黑洞对主黑洞吸积盘施加作用力矩,使得垂直于吸积盘的喷流轴发生多重振荡,对应产生每个轨道周期两次摆动和长周期进动吻合。
该研究还监测到M81的多波段周期光变,并检测到喷流中0.1倍光速的离散喷流成分,进一步排除了LT进动的可能性。研究结合多个空间高能X射线望远镜1978年至2022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978年至今M81已出现三次明显的多波段爆发,且爆发的时间间隔与喷流的摆动周期几乎一致。这与理论数值模拟结果(小黑洞轨道面和主黑洞吸积盘不共面情形下,小黑洞每运转一周产生两次主黑洞吸积盘吸积率增强的爆发现象,图2B和C)相符。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轨道半径与黑洞质量和轨道周期存在对应关系。研究结合黑洞质量和轨道周期,确定这是一个相距0.02pc的双黑洞系统,其系统对应的引力波频率是2纳赫兹,且引力波应变远低于目前脉冲星计时阵的探测灵敏度。该双黑洞之间的0.02pc距离预示它已非常接近引力波辐射主导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星系并合的时标不需要哈勃宇宙学时间,为回答“最后秒差距问题”提供了重要样本。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并获得上海天马望远镜等全球各射电望远镜及阵列、空间高能X射线望远镜的支持。
消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