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植物园揭示中南半岛北部季风增强促进植物多样性发展
中南半岛北部是热带亚洲与东亚植物区系之间扩散和交流的十字路口。这一地区植物的丰富性和特有性与强烈的季节性降水相关。此前已有的化石记录表明,自古近纪以来该地区的季风气候便已建立,且强度虽低于现代,但长期保持了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然而,由于植物化石记录有限,该地区新近纪时植物多样性如何演化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越南北部安沛盆地发现的晚中新世化石植物群,鉴定出15科、20属、30种,并发现植被面貌为豆科-壳斗科-樟科优势的热带北缘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该地现代植被相似)。科研人员利用共存分析法、气候-叶相多变量分析法等,对该植物群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表明,在中新世晚期中南半岛北部已出现类似现代的、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邻近植物群的比较发现,自始新世中期以来,该地区的温度相对稳定,但降水季节性有明显变化。这表明亚洲季风在始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晚期经历了重要变化,且在中新世中晚期显著增强。科研人员综合其他研究发现,中南半岛北部植物多样性面貌自古近纪已建立,并在中新世得到发展(主要驱动因素为亚洲季风的增强)。
相关研究成果以Monsoon influence on plant diversity in northern Indochina: Evidence from the late Miocene Yen Bai flora, northern Vietnam为题,发表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版纳植物园“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
消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