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发现兽类社会组织与寿命存在关联演化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如独居、配对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样,包含以裸鼹鼠为代表的真社会和以金丝猴为代表的重层社会。群居还可根据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独居或与多个异性共居的情况,划分为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多雄多雌。同时,不同哺乳物种的最大寿命也呈现较高多样性,例如,一些鼩鼱类最长只能活2年,而弓头鲸寿命可长达200多岁。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和最大寿命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演化尚不清晰。
2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旭明团队整合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和组学方法,开展了社会性组织和寿命的跨物种比较研究。该研究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对约1000种哺乳动物进行分析,发现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更长寿。研究通过对社会组织与寿命的独立模型和关联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在群居物种中短寿向长寿的转化率更高(图1)。上述研究表明寿命的演化依赖于社会组织的演化,即在哺乳动物中,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存在关联演化。
该研究通过对94种哺乳动物的脑转录组的比较分析,鉴定出31个在表达水平上共享的基因以及激素和免疫相关的通路参与了社会组织与寿命的关联过程(图2)。选择压力分析进一步识别出8个在社会组织和寿命中共享的基因,其表达水平显著变化且受到自然选择作用,这些共享的基因和通路可能在寿命和社会性的协同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Correlated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ifespan in mammal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图1.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关联演化
图2.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的分子机制探究
消息来源:中科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