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蝉的早期演化历史2024/01/15蝉俗称知了。蝉以独特的发声机制、长期地下生活习性以及在文化和生物材料学方面的独特属性而闻名。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多国学者合作,分析了化石和现存蝉总科类群的解剖学特征,发现了早期的蝉可能无法发出响亮的声音,并报道了已知最早的蝉总科末龄若虫化石。该研究强调了化石所提供的独特的和过渡性的特征在认识生物演化的重要性,凸显了昆虫在深时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生态角色,为更全面探讨中生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地下-地上生态系统联系提供了重要证据。1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查看详情
- 科学家揭示轨道尺度亚洲季风变迁驱动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东亚2024/01/12古人类学家发现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古人类以非洲为中心逐渐迁徙到其他大陆。现今,人类足迹遍布地球各大陆。常年冰冻的南北极也不乏人类的足迹。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古人类演化和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欧亚板块西部与非洲大陆直接相连,是古人类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其气候主要受到季风环流(亚洲季风)的影响。亚洲季风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季风系统。然而,关于过去亚洲季风变化在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东亚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查看详情
- 科学家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2024/01/12超固态是一种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涌现的新奇量子物态,兼具固体和超流体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超固态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理论猜测提出以来,除了冷原子气的模拟实验外,科学家尚未在固体物质中找到超固态存在的可靠实验证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苏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培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员所李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金文涛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首次发现阻挫量子磁体中超固态(自旋超固态)的存在。进一步,研究通过磁场调控材料经历自旋超固态...查看详情
- 上海有机所在仿藻胆体构建人工光合组装体研究中获进展2024/01/12藻胆体(phycobilisome)是蓝细菌和红藻光合系统的关键结构,通过蛋白骨架定位色素团分子(bilins)高效捕获光能并传递到光系统I/II及反应中心,进而实现光能到化学能转化。利用超分子组装策略模拟光合细菌或藻类的光捕获及反应中心结构,对探索新型人工光合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构建人工骨架来模拟载脂蛋白控制色素分子的空间排列,进而实现光捕获和光反应的高效耦合。藻胆体是典型的天然光合组装结构,为新型超分子人工光合系统的构筑提供了重要思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佳致力于构建人工光合组装查看详情
- 力学所提出离子喷射分子模拟新策略2024/01/12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纳米流体力学团队利用分子模拟,探讨了离子液体-真空界面电场诱导离子喷射现象。该工作为选择合适的离子喷射分子模拟策略提供了指导,并为后续研究更复杂的电喷射现象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物理》(PhysicsofFluids)上,并入选编辑精选。离子液体电喷射对纳米制造、空间推进、质谱分析等应用颇为重要。为掌握离子喷射规律,有学者研究了电场诱导的离子液体-真空界面离子喷射现象。尽管在离子喷射理论和实验方面取得了进展,学界对纳米尺度离子喷射的模拟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更真实地.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利用单原子催化剂与载体协同机制实现乙烯羧甲酯化2024/01/12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爱琴团队在单原子催化乙烯羧甲酯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乙烯羧甲酯化反应(乙烯、CO和甲醇反应生成丙酸甲酯)是工业上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重要途径。与传统丙酮氰醇法、异丁烯氧化法等相比,该法具有原料来源广、原子经济性高、选择性高等优势。目前,该反应仍广泛使用钯-膦配合物为催化剂,并以硫酸、甲磺酸等强酸为助剂,存在催化剂分离困难、设备腐蚀等问题。单原子催化剂作为一种特殊的无有机配体的单核多相催化剂,有望为传统均相催化的羰基化反...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