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根际微生物维持大豆产量的机制2024/02/282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Dynamicrootmicrobiomesustainssoybeanproductivityunderunbalancedferti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描述了不同养分条件下大豆全生命周期的定量微生物组特征,发现了在东北黑土中连续41年不施氮肥不影响大豆产量,并揭示了微生物群落如何支撑大豆&ldquo查看详情
- 微电子所等在数模混合存算一体芯片方面获进展2024/02/28当前,基于边缘智能计算设备运行的人工智能应用日趋复杂和高精度。为降低边缘设备运行的延迟和功耗,存算一体技术被应用在边缘设备端,通过减小数据搬运的开销最大化减少边缘设备上的延迟与功耗。而传统的存算一体宏仅支持使用整数型数据计算,难以支持日趋高精度、高复杂度以及片上训练的边缘端智能计算任务。仅使用单一模拟或数字方案的存算一体宏,难以在能量效率、面积效率和精度上取得最优化。如何有效结合模拟存算与数字存算模式优势,在总体上取得更高的能量效率和面积效率,并尽可能保证高精度,以及如何探索数模混合方案...查看详情
- 珠江口新污染物生态风险防控研究获进展2024/02/28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徐向荣团队在基于陆海统筹思路下珠江口有机磷阻燃剂生态风险防控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rganophosphateflameretardantsandtheirmetabolitesinthePearlRiverEstuary:Occurrenceinfluencingfactorsandecologicalriskcontrolstrategiesbasedonamassbalancemodel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Inter查看详情
- 地化所建立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土壤重金属检测系列新方法2024/02/28传统重金属检测方法依赖大型仪器,需要复杂繁琐的前处理过程、高昂的检测成本和较长的检测周期。同时,传统检测方法面临着灵敏度不高和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亟需建立高灵敏度及智能化重金属检测方法,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生物传感器是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响应迅速、成本低、灵敏度高及便于携带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在重金属简单、快速、高灵敏检测方面颇具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团队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俊华等,建立了...查看详情
- 稻田和旱地土壤“新碳”微生物利用与残留物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2024/02/28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分解代谢强于稻田。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合成代谢和残留物形成强度尚不清楚。考虑到农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解析“新输入有机碳”的微生物合成代谢过程对探讨两类农田土壤碳积累机制颇为重要。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金水团队,基于我国东部四个典型水稻分布区即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所采集的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在每个气候区随机选择10对配对土壤样品加入13C标记的根系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在高频声表面波器件领域取得突破2024/02/27自1965年叉指换能器(IDT)和声表面波(SAW)技术被发明以来,声表面波谐振器被广泛应用于2GHz以下的中、低频无线通信。随着无线通信发展进入5G和6G,标准定义的新频段均在3GHz以上,带宽均在500MHz以上,这使得传统的SAW技术在高频、高品质因数、高机电耦合系数等方面遇到了发展瓶颈。主要的限制在于传统SAW技术使用单一的压电系数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左成杰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新型的耦合剪切模态声表面波器件(简称X-SAW),利用两个不同方向的剪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