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调节性T细胞外周分化命运调控新机制2023/12/11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王莹研究组与研究员时玉舫,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leicAcidAvailabilityImpactsThymocytePreprogrammingandSubsequentPeripheralTregCellDifferenti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胸腺基质微环境中油酸可利用性影响并赋予发育中T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印记,决定其成熟后向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查看详情
- 中国科大揭示跨膜蛋白SIDT1调控人类核酸摄取的分子机制2023/12/11RNA干扰是指由双链RNA诱导的基因沉默现象,在细胞发育和抗病毒免疫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用作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疗的遗传工具。RNA干扰现象可在秀丽隐杆线虫全身及其后代中传播,被称为系统性RNA干扰。有研究发现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SID-1可作为通道将细胞外的双链RNA被动转运进细胞内,这是系统性RNA干扰所必需的。人类SIDT1是SID-1的同源蛋白,同样可以促进细胞对双链RNA【包括小干扰RNA(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的摄取。然而,不论是SID-1介导的RNA干扰还是查看详情
- 上海光机所在多平面低相干衍射成像研究中获进展2023/12/11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提出了多平面低相干衍射成像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planarlow-coherencediffractionimaging为题,发表在《光学与激光工程》(OpticsandLasersinEngineering)上。相干衍射成像无需高质量的光学元件,光路简单,对环境稳定性要求低,成像分辨率高。相干衍射成像作为相位恢复和波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光学成像、自适应波前诊断、光学检测等领域。科研人员为解决激光相干噪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查看详情
- 遗传发育所等在小麦着丝粒研究中获进展2023/12/11普通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的形成涉及三个祖先种的两次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小麦基因组大小约16Gb,包含A、B和D三套既高度同源又有明显分化的亚基因组(其中,90以上为重复序列)。普通小麦具有良好的可杂交性,可以与多种近缘野生种进行杂交,由此引入野生资源的优异性状,有效改良小麦的农艺性状。普通小麦着丝粒主要由卫星重复序列和反转座子组成,平均大小约8Mb。不同倍性小麦参考基因组、大规模重测序以及多组学数据的发表,为小麦着丝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资源。 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是指物查看详情
- 日冕自转变化的驱动源研究取得进展2023/12/11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博士向南彬、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新华,联合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邓林华等,在日冕整体自转与太阳多尺度磁结构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一成果对于厘清日冕自转变化的驱动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上。 太阳自转是太阳的基本特征之一。除了约11年的Schwabe周期之外,约27天的自转周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周期。太阳大气中的能量甚至一些物质均来自太阳内部。太阳大气的自转是由太阳内部查看详情
- 稻田土壤甲烷微生物同化效应与机制研究获进展2023/12/11由于长期淹水状态,稻田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已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谢差异。甲烷被甲烷氧化菌氧化过程中,一部分碳被氧化成CO2排放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被转为微生物细胞物质并最终进入土壤成为SOC。而后者较少引起关注。目前,两类甲烷氧化菌在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的相对贡献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阐释稻田土壤中甲烷碳转化的微生物机制,对于预测稻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