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成像观测2022/12/22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的首个正式发表的成果在线刊出。利用卫星上搭载的EP-WXT探路者“龙虾眼天文成像仪”莱娅(LEIA,图1)的在轨测试首光,科学家成功获得了一批天体的真实大视场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大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观测结果。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X射线龙虾眼聚焦成像技术,并实现了在轨实验验证。首批结果以《首次龙虾眼聚焦望远镜的大视场X射线在轨观测》(FirstWideField-ofviewX-RayObser查看详情
- 过程工程所公共技术中心——“材料表征及检测”主题系列讲座之“显微分析技术线上交流会”圆满落幕2022/12/20由过程工程所公共技术中心主办的“材料表征及检测”主题系列讲座之——“显微分析技术交流会”于12月15日通过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六位专家,围绕中心配备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高分辨X射线断层扫描仪、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台设备进行主题报告。本次线上交流会由公共技术中心王一凡、李海霞老师主持,来自过程工程所、理化所、纳米中心、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90余人线上参会,报名参加线下DEMO实验15人。查看详情
- 化学所发展出界面超分子手性传递分子机理研究新方法2022/12/20手性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界面所具有的非中心对称性为分子在界面的聚集和组装过程产生对称性破缺创造了先天条件,因此相比于体相,研究界面手性传递、自组装手性动力学对于探索手性起源、探寻生命起源、制备手性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界面手性超分子自组装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与手性生命系统密切相关,也是构建大型功能性手性材料的重要方法。超分子手性与分子的手性相关,且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排列。研究超分子手性形成机制中重要而困难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原位研究界面分子手性如何被传递到超分子水平。迄今为止,这一...查看详情
- 地质地球所在天山造山带及邻近区域地幔过渡带结构方面获进展2022/12/20天山造山带位于亚洲中部,距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边界约20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科学家一般认为天山造山带是由古生代诸多微大陆、岛弧和古亚洲洋俯冲碰撞形成的,经历了中生代到早新生代的夷平作用。在渐新世,欧亚与印度大陆陆-陆碰撞碰引起的远场应力的持续影响下,天山地区构造活动重新被激活,造山带迅速抬升。由于活跃的构造活动,天山造山带被视为研究陆内造山演化和造山过程的理想研究区域。然而,长期以来,独立的地震证据对天山东部的深部动力过程约束不足,导致诸多深部动力学问题存在较大争议,...查看详情
-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取得进展2022/12/20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上。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连接多个俯冲系统。该俯冲带构造复杂,近年来频繁发生中大强震,并引发局地海啸。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时空特征与库伦应力变化以及建立对应于数百个地震滑移模型的海啸模拟数据库,并结合俯冲带构造特征,定量评估该区域的潜在查看详情
- 力学所在基于系绳弹丸系统的太空初捕获研究中获进展2022/12/20随着太空卫星数量的增多,催生出新的空间在轨服务需求,包括在轨服务/维修、太空垃圾清理、抓捕等相关技术。为实现太空操作的目的,高效率的抵近、接触技术成为关键。本研究对远距离非合作目标进行初捕获,为后续精确调姿与抵近做准备,可降低飞行器对工质和能源的需求。接触式空间捕获方案分为刚性捕获和柔性捕获两大类型。机械臂捕获等刚性捕获已在在轨服务任务中使用。柔性捕获具有捕获范围大、捕获时冲击力小、折叠后节省存储空间等优势,但多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柔性捕获的机构多数属于系绳系统。已有较多关于系绳弹丸系统...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