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天文台提出获取日冕散射背景新方法2023/12/01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丽江日冕仪散射光的抑制方法,结合图像分割法计算日冕与散射背景的强度,首次发现日冕仪中心附近洁净度对日冕散射背景产生了更大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太阳物理》(SolarPhysics)上。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大气,其亮度非常低,仅有光球的百万分之一。通常仅在日全食时可见,而日冕仪的发明使非日全食时期的日冕观测成为可能。日冕仪的基本原理是人造日全食,具备严格的杂散光抑制能力。在日冕仪光学设计中,物镜是内掩式日冕仪最大的杂散光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物镜表面尘埃散...查看详情
- 科学家提出地理大数据实时呈现新方法2023/12/01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在生物多样性、移动通讯、网络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如生物地理分析、即时通讯场景的位置共享、手机定位、卫星定位等。因此,大规模地理数据的快速呈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技术难题,尚无法有效实现地理动态大数据的实时性呈现。实际上,技术问题可以被刻画为一个数学问题,即点在球面多边形内的位置判定。这既是全球地理分析中的必要环节,也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球面是非欧空间,导致计算过程更为复杂,从而严重影响判定速度。相比投影、经纬度网格等方法,使用六边...查看详情
- 物理所在异核费米体系的四聚体超流理论研究中获进展2023/12/01费米超流是凝聚态物理的一项核心研究内容。从本质上来看,费米超流与玻色凝聚是相通的,都具备非对角长程序,因此在费米体系中实现超流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将偶数个费米子结合成一个复合玻色子,然后使之凝聚。BCS理论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两个不同自旋的费米子因吸引作用结合成库珀对再凝聚。这种超流是由费米子之间的两体关联效应所导致的物理现象。基于此,一个十分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能否突破BCS理论框架来实现一种具备高阶关联的费米超流相。这一方向上首当其冲的案例就是四聚体超流,即由四个费米子组成的复合玻色子...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干旱-热浪复合事件的发生在干旱区更强烈2023/12/01目前,全球正经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未来,任何的持续增暖均会引起愈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热浪等日益频发。与气候平均态相比,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相较于单一的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具有突发性强、不易防范和不可预见性,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而深远的影响。干旱、热浪同时发生时被称为Compounddroughtsandheatwaves(CDHWS)。关于CDHWS已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干旱、热浪对CDHWS的贡献量及依赖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查看详情
- 西北研究院闪电干涉仪系统误差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获进展2023/12/01闪电,自然界中最壮观的气象现象之一,在地球气候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甚高频(VHF)闪电干涉仪因能够精确跟踪雷电放电过程,并以纳秒级精度提供关于雷电放电路径和机制的关键数据而成为研究闪电的重要手段。然而,干涉仪在提供雷电放电详细信息方面颇为有效,但其精确性会受到基础观测模型导致的系统误差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闪电研究团队发现,干涉仪的传统模型(平面波假设)在处理近距离辐射源或较长基线长度时会引入显著误差。这些误差会影响对放电源方向的精确测量,限制了干涉仪在高...查看详情
- 兰花螳螂花状腿瓣的滑翔功能研究获进展2023/11/30兰花螳螂(Hymenopuscoronatus,图1)的中、后步足分别具有一对花瓣状外延结构(本文称花状腿瓣)。200多年来,由于特化的身体形态和色彩,研究推测兰花螳螂的形态是模拟花朵的演化产物。近些年,JamesC.O’Hanlon等对该猜想进行了验证。研究虽然发现兰花螳螂的拟花体色能助其诱引猎物,但其花状腿瓣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其捕猎结果,花状腿瓣的功能究竟为何依然悬而未决。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占起研究团队发表了最新成果,证实了兰花螳螂花状腿瓣的功能。行为学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