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板块运动和生命演化共同控制显生宙海洋氧化还原结构2023/11/28海洋溶解氧含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地球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宜居性演化,但显生宙以来(<~538Ma)海洋氧化还原结构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相力与成都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基于页岩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重建了显生宙以来主要海洋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结构近乎连续的时空演化记录。基于现代海洋沉积环境(图1)细粒碎屑沉积物查看详情
- 上海光机所机器人抛光工艺研究取得进展2023/11/28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在小磨头抛光工艺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数学模型补偿机器人抛光定位误差问题的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误差补偿结果。相关研究成果以Plug-and-playpositioningerrorcompensationmodelforripplesuppressinginindustrialrobotpolishing为题,发表在《应用光学》(AppliedOptics)上。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抛光设备具有低成本、高自由度和高动态性能等优势,在查看详情
- 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基态存在分子型结构2023/11/28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在原子核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ReviewLetters)上,并作为亮点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在线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等核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其半径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但其质量却占比原子质量的99.9以上。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有趣的原子核结构,从球形核到变形核,甚至是表面密度稀疏的中子晕核。在这些结构中,原子核内出现集团结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 &ens查看详情
- 上海应物所在氯化镁基熔盐热物性及微观结构研究中获进展2023/11/28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熔盐物性及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机器学习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阐释了二元氯化镁基熔盐的微纳结构、热物性及其构效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ofDeepPotentialsofMoltenMgCl2-NaClandMgCl2-KClSaltsDrivenbyMachineLearning为题,发表在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上。MgCl2-NaCl(MN)和MgCl2-KCl(MK)熔盐作为性能较优且查看详情
- 青岛能源所揭示大型海藻惰性颗粒有机碳形式的碳汇效应2023/11/28大型海藻具有高效的光合固碳能力和碳汇效应。当前,国际上将发展大型海藻碳汇认定为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颇有潜力的路径之一。以往对大藻碳汇的认识主要是指大藻产生的碎屑和大颗粒碳在沉积物中的长期埋藏或输送到深海,以及大藻直接或间接释放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从而可在百年到千年尺度上被封存于海洋,实现碳汇效应。此外,大型海藻生长过程可将其净初级生产力的>50以小颗粒有机碳(POC)形式向水体释放,但尚不清楚这些释放的POC最终有多少以及以何种形式可在海洋中行使碳汇功能,使得目前对大型海藻碳汇量的查看详情
- 古脊椎所热河生物群真兽类中耳演化研究获进展2023/11/27近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和研究员王元青完成的关于早期真兽类听觉器官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中耳结构,并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探讨了论兽类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创新。哺乳动物中耳是渐进演化的经典案例。现生哺乳动物的中耳具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而爬行动物中仅有一块耳柱骨。19世纪,欧洲的生物学家观察到现生哺乳动物中耳听小骨的多样性(图1)。同时,胚胎生物学家通过追索哺乳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