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物构所全光谱稀土长余辉及光激励多色发光研究获进展2023/11/14由于长余辉和光激励发光材料具备独特的能量存储及可控释放特性,在高分辨成像、柔性X射线探测器、多维信息存储与加密防伪等领域颇具应用前景。这类材料一般由基质晶格、发光中心和陷阱捕获中心组成。其中,长余辉材料的陷阱较浅,所捕获的载流子在室温下自发释放;光激励材料的陷阱相对较深,需要光刺激释放出深陷阱中所存储的载流子。同时,陷阱的分布难以调控。目前,关于这两类材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发光类型以及有限的发光波段。鲜有关于在同一基质材料中实现多色的长余辉及光激励发光的报道,阻碍了相关多功能荧光粉的应...查看详情
- 粗梗水蕨异形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2023/11/14异形叶是植物为适应异质性环境而发育出的在叶形态和功能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水生或两栖植物为适应波动的水/空气环境,在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形成异形叶。虽然水生种子植物的异形叶在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得到广泛研究,但关于水生蕨类植物异形叶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仍然有限。粗梗水蕨(Ceratopterischingii)便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异形叶的水生漂浮植物。它的孢子叶远轴叶面卷曲以包裹孢子囊,而未卷曲的营养叶为植株提供浮力。因此,研究调控粗梗水蕨异形叶形成的分子机制,对于探讨水生蕨类植物的适应性表型性状的形成过程具有查看详情
- 地球环境所等揭示化石源燃料对大气碘的贡献2023/11/14碘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陆地环境中碘的多寡,是决定碘缺乏症患病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冬季海洋碘输入减少,内陆大气碘的主要来源可能从海洋转变为其他源的释放,这将进一步影响内陆地表环境的碘含量。然而,大气碘的具体来源与组成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科学问题尚无明确答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范煜坤与合作者,对长春、北京、成都和香港等四大城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了内陆大气碘的潜在来源与贡献。该工作使用正定因子矩阵模型对119个PM2.5样品中的总碘以...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烟酸及多种小分子候选药物激活HCAR2的分子机制2023/11/14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段佳、徐华强,联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段小群,在《细胞报告》(Cell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recognitionofniacinandlipid-loweringdrugsbythehumanhydroxycarboxylicacidreceptor2的研究文章,解析了烟酸(Niacin)以及临床在研的两种小分子激动剂(MK-6892和GSK256073)分别结合羟基羧酸受体(HCAR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三种分子对HCAR2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等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实现CO2还原C-C偶联制乙醇2023/11/1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C-C偶联高选择性制乙醇。利用可再生电力构筑CO2高效碳循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相比于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等C1产物,直接CO2催化还原C-C偶联高选择制乙醇是一项科学挑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单原子催化剂因孤立活性位点所具有的对反应中间物的吸附特性,从而被赋予了独查看详情
- 心理所揭示面孔选择区域加工表情的时间动态特征2023/11/13面部表情是个体内在情绪状态的外在表达,大脑能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识别。以往研究发现大脑加工面孔存在外侧视觉通路和腹侧视觉通路。其中,外侧视觉通路包括后侧颞上沟(posteriorsuperiortemporalsulcusfacearea,pSTS-FA),腹侧视觉通路包括枕叶面孔选择区域(occipitalfacearea,OFA)和梭状回面孔选择区域(fusiformfacearea,FFA)。包括顶下叶皮层(inferiorparietalcortex,IP)在内的背侧视觉通路,参与面孔和面部表情加工,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