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相分离调控衰老的机制2023/11/09细胞区室化是细胞内复杂生化过程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生命演化在细胞水平的重大事件。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有膜细胞器是传统认知的细胞区室。与之相对,生物大分子通过分子间多价相互作用发生相分离,在细胞内形成高度浓缩的凝聚体,可以精细驱动DNA组装、RNA转录等一系列重要的生命过程。如何识别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凝聚体并阐明相分离与其生物功能之间的调控机理,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衰老是人类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衰老过程中,...查看详情
- 宁波材料所海水电解阳极稳定性研究获进展2023/11/09利用海水替代高纯水为原料进行电解制氢,被认为是一项具有绿色可持续潜力的新技术。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Cl-),特别是在阳极的情况下,这些氯离子会引发电极的腐蚀,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电解性能急剧下降。阳极腐蚀问题仍是严峻的挑战。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氢能实验室研究员陆之毅带领的电化学环境催化团队,基于前期对海水电解阳极稳定性的研究,在海水电解阳极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受简单氯化银沉淀的启发,设计了新的表面氯化物固定策略。该策略通过在催化剂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查看详情
-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内源Z-RNA形成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新功能2023/11/0911月2日,《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完成的题为TriggeringendogenousZ-RNAsensingforanti-tumortherapythroughZBP1-dependentnecroptosis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氧化应激的条件下内源Z-RNA可以被诱导产生,并聚集于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中,进而被Z型核酸结合蛋白ZBP1(Z-DNAbindingprotein1)所识别,查看详情
- 激光近无应力烧蚀理论及工艺研究取得进展2023/11/09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精密光学制造与检测中心实验室,在激光近无应力烧蚀理论及工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激光烧蚀过程中加工形貌和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行为及演变规律。相关研究成果以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inthermo-mechanicalpropertiesoffusedsilicawithpulsedCO2laserablation为题,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Express)上。随着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熔石英光学元查看详情
- 科学家揭示成瘾药物作用靶点TAAR1的分子识别机制2023/11/08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徐菲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组与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cognitionofmethamphetamineandotheraminesbytraceaminereceptorTAAR1的研究成果。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冰毒的主要成分)被滥用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危害,但目前尚无可用于治疗METH成瘾的上市查看详情
- 古脊椎所等在燕辽生物群发现七鳃鳗的侏罗纪食肉祖先2023/11/08由于可能保存了脊椎动物颌骨、偶鳍(如陆地脊椎动物的四肢)等重要器官的起源线索,加上对现代渔业的巨大影响,现生无颌类尤其是七鳃鳗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社会公众颇为关注的动物类群,甚至被奉为脊椎动物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七鳃鳗的摄食方式令人惊悚,“水下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些恐怖科幻电影中水下嗜杀怪物的艺术原型。七鳃鳗拥有三段式的生命周期,如同蝌蚪变青蛙,经过变态发育,七鳃鳗幼体发育成形态和生态差别极大的成体,其中包含取食方式的根本变化。现代七鳃鳗如此奇特的进食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