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环境所在青藏高原中-北部两阶段的隆升机制方面获进展2023/11/03目前,关于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争议的部分原因在于: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问题,这是研究讨论分析最重要的基础;高原中北部古高度研究的相对缺乏。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气候变化团队联合国际多个研究组,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沱沱河剖面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图1),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碎屑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气候模拟等研究。结果显示,沱沱河组的年龄为37-32.7Ma,雅西错组的年龄为32.7-23.6Ma,五道梁组的年龄为23查看详情
- 化学所在新型有机偏振发光晶体管研究中取得进展2023/11/03有机发光晶体管(OLETs)是兼具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功能的小型化光电集成器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集成更容易等优势,被认为是实现下一代变革性新型显示技术的重要器件基元。同时,OLETs独特的横向器件结构为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电荷注入、传输和复合过程的原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此外,OLETs作为一种可发光的晶体管器件,克服了传统晶体管存在可输入信号类型多,但输出信号基本为电信号,且类型单一的问题,其可视化的发光特性为晶体管多功能多模态任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OL查看详情
- 上海有机所不对称远程炔丙基取代反应研究获进展2023/11/03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η3-取代反应已成为构建手性不饱和片段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何智涛课题组致力于过渡金属参与实现的非经典η3-取代反应的研究,并探索了一系列催化转化策略。 近日,该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symmetricSubstitutionbyAlkynylCopperDrivenDearomatizationandRearomatization的研究论文(Angew.Chem.Int.Ed.202362e202314517)查看详情
- 地幔橄榄石中铁的氧化态及其热力学模型研究取得进展2023/11/03橄榄石是镁铁硅酸盐矿物。橄榄石不仅是基性、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而且是地幔岩、陨石的主要组成矿物,是地幔中最主要的指向性矿物相。对橄榄石的地球化学研究,对于探讨地幔不连续面成因,以及整个地幔物质的组成、演化、对流,俯冲板片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宇宙中其他类地行星类似地幔物质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橄榄石中铁的氧化作用对其物理化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地球深部过程。然而,学界无法准确限定地幔条件下铁的氧化态及其随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查看详情
- 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研究获进展2023/11/0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Reviews)上。东北亚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形变响应关系,备受地质学家关注。尽管科学家认识到地表构造与深部板块俯冲过程存在关联性,但是对于中生代以来的地表岩浆活动、岩石圈的减薄、地壳的变形,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机制等地质现象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尚缺乏系统认识。查看详情
- 上海光机所单次曝光准相位差波前检测研究取得进展2023/11/0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提出了基于多焦斐波那契波带片的改进型单次曝光准相位差波前传感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PhysicsLetters)上。相位差波前传感器对光学硬件无特殊要求、环境要求低、无需校准、光路紧凑,具有良好的测量精度。作为一类定量波前测量和图像恢复的常用手段,相位差技术已成为自适应和主动光学系统中波前传感器的主要技术之一,可用于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和大功率激光装置光学检测系统等。传统相位差法的波前检测精度受限于焦面和离焦面的不确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