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地幔深部异质体或为45亿年前月球形成大碰撞遗迹2023/11/02近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机构的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国际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发现地球内部深处的巨大异常体可能是45亿年前月球形成大碰撞过程的遗迹。这成果为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的长期演化,乃至内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思想。1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并入选当期封面文章。月球如何形成?——这是萦绕在几代科学家心中的困惑。目前,主流理论认为,原始地球(Gaia)生长末期(约4查看详情
- 科学家破解钙钛矿电池寿命基因难题2023/11/0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旭和田兴友团队,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Nam-GyuPark、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戴松元合作,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钙钛矿阳离子面外分布不均匀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设计1-(苯磺酰基)吡咯(PSP)作为添加剂均匀化钙钛矿薄膜相分布,获得了26.1的光电转换效率(PCE)。1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加速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钙钛矿太阳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查看详情
- 版纳植物园在青藏高原南部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2023/11/02羊蹄甲属约有200个现生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羊蹄甲属是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然而,相对于该属全球广布、数量众多的现生种而言,化石记录却相对较少,尤其是羊蹄甲属演化早期的化石记录更是稀少,使得这一类群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尚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约56Ma)植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羊蹄甲属叶片化石,为解析羊蹄甲属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路线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沿地带的古环境提供了新线索。该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GeometricMorp查看详情
- 营养与健康所等发现衰老细胞代谢调控关键机制2023/11/02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研究组在《自然-代谢》(NatureMetabolism)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DK4-dependenthypercatabolismandlactateproductionofsenescencecellspromotescancermaligna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广谱表达的同时,一种关键代谢因子-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DK4)在衰老细胞中显著上调,后者可以介导衰老细胞代谢重编程并使其呈现一种葡萄糖高分解代谢的特性。查看详情
-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苗期耐冷基因挖掘和调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2023/11/02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冷胁迫敏感。苗期遇到低温天气,稻苗会发生生长迟缓、黄化甚至死苗,引起水稻减产。提高水稻苗期耐冷能力,对于减少水稻苗期冷害损失、推广水稻直播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水稻耐低温胁迫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目前已克隆且有功能鉴定的苗期耐冷基因有限。因此,挖掘新的水稻耐冷调控基因并解析其耐冷机理,将为水稻耐冷育种提供帮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在水稻耐冷基因鉴定和耐冷机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此前鉴定到一个水稻苗期低温敏感白化突变体ospus1。...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实现取向MOF膜用于多组分正异构烷烃分离2023/11/02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杨维慎、班宇杰团队,实现了取向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MOF)膜用于直链/支链正异构烷烃分离。该过程与精馏相比,可节省91的分离能耗。C5-C7的直链/支链正异构烷烃是重要的石油化学品。其中,直链烷烃可裂解制乙烯,支链烷烃可调和汽油,将二者分离是实现下游产物优化利用的前提。然而,烷烃分子化学性质与极性相似,分离难度大。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基于正异构烷烃分子尺寸差异,构建适配型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