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海岸带所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研究获进展2023/11/01近年来,水华、赤潮现象频发,故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它的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颇具潜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研究员李博伟、博士齐骥等,在构建痕量...查看详情
- 科学家发布材料合成大语言模型MatChat2023/11/01材料合成路径预测是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的崛起以及预训练-微调方法的应用,使得通用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在各垂直领域展现出潜力,但在材料领域缺乏相关的应用和研究。近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部和物理研究所SF10组合作,通过使用来自400多万篇论文中提取的35675个无机材料固相反应合成过程,将数据处理为13878条高可信度的合成路径描述数据,并对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2-7B进行微调训练,研发了专注于无机材料合成路径预测任务的大语言模型——Mat查看详情
- 金属所双重功能光电子器件研究取得进展2023/11/01光电探测器和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作为两种典型的光电子器件,在光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光电探测器具有快速的光响应和高灵敏度,适用于光学传感、通信和成像系统等领域。而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受人眼视觉系统的启发,能够感知、存储和处理光信号。两种光电子器件各具特点且功能互补。因此,若能在单个器件上实现光电探测器和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的集成,并可按应用场景进行切换,将提高光电子器件的集成度并拓宽其应用领域。然而,由于两者光响应速度存在的矛盾,使得在单个器件上同时实现这两种器件的功能集成变得尤为...查看详情
- 紫金山天文台等揭示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逆向自转机制2023/10/31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了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逆向自转成因,评估了密近双星系统中类地行星自转轴翻转概率。该研究为探讨类地行星演化及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AstrophysicsJournal)上。行星自转轴倾角θp是指行星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在太阳系中,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躺在轨道平面上,倾角约为98°,而金星则是逆向自转,其自转轴倾角为177°。这些行星的高自转轴倾角为探索太阳系演化历史提供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应力诱导结构各向异性解析玻璃的原子尺度非仿射形变机理2023/10/31非晶固体(玻璃)的原子尺度形变机理是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是玻璃材料宏观性能设计和应用的基础。晶体材料具有长程有序的原子结构。塑性形变可通过一些晶体缺陷(位错、晶界等)中的原子运动来实现。缺陷可看作是塑性形变的载体,且这些形变载体在有序的晶格中可通过实验手段(如透射电镜)辨别并描述。而在玻璃的无序结构中较难定义缺陷。在形变时,非晶无序结构中的原子如何响应和运动,在理论描述和实验表征上存在挑战。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非晶材料在原子尺度的塑性形变主要通过局域原子的重排...查看详情
- 大连化物所提出高选择性一氧化碳电解制乙酸新策略2023/10/31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在一氧化碳(CO)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提出了通过构建金属—有机界面调控反应微环境,实现高选择性CO电解制乙酸的新策略。二氧化碳(CO2)电解制乙烯、乙酸等多碳(C2+)产物,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和实现碳循环利用的负碳技术。碱性CO2电解可实现C2+产物的高效电合成,但CO2利用效率低。该问题有望通过串联催化路线(CO2-CO-C2+)解决查看详情